北京大学的工科教育历史悠久,1910年3月即组织了工学院(当时称工科分科大学),下设土木、矿冶两个系(当时称门)。1916年以后,北大工学院经过停办、再建、扩大,到1952年已培养了近5000名学生;其后工学院的师生中陆续有23人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大工学院的机械
、电机、土木、建筑四个系合并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的建制取消。
同年,著名科学家周培源教授创立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力学
专业。自创立之日起,以周培源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学者,如:钱敏、吴林襄、叶开沅、陈耀松、董铁宝、王仁、周光炯、孙天风等为北大力学的创立付出了他们的努力和智慧,奠定了北大力学系发展的坚实基础。1979年3月24日,北京大学力学系成立。2005年2月,北京大学校长办公会议决定利用自身强大的理科、医科以及人文科学的综合学科优势,重新创建工学院。工学院从成立开始就从高起点出发,立足于尖端科技、交叉学科,着眼于未来工程科学和新技术的发展方向,面向国家迫切需要及关系国家中长远经济发展的科学与技术研发。因此,北大工学院的发展不片面追求规模,而是以培育核心创造能力为中心,有所为、有所不为,优中求精。同时,学院采用与国际接轨的院长负责制,实行“教授治学,民主治院”。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辛勤耕耘,力学系在教学、科研和基础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力学与工程技术人才,他们已经成为科技、教育、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各行业的领军人物、技术骨干、力学与其它方面的专家学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12位校友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现代工业技术愈加处于关键地位。北京大学原有的学科设置偏向文、理、医等学科,在基础学科教学、科研实力占据国内首屈一指地位的同时,面向现代工业技术的工程学科未得到充分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国家需求、经济建设相结合,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工业兴国战略,帮助北京大学基础学科研究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为祖国的建设服务,就成了摆在北京大学面前的一项重要使命;另一方面,北京大学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未来尖端新技术的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占有一席之地,学科完备十分重要。这些需求,就要求北京大学大力发展工程学科。
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湍流和复杂流动基础理论
·复杂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飞行器导航与控制
·飞行器控制系统仿真
·先进工程与科学计算
·新型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原理
·复杂流动的实验、计算与工程应用
·复杂智能系统与航空航天结构的动力学与控制
·飞行器控制
能源与资源工程系
·新型能源开发与利用
·可再生能源
·水资源研究
·能源、资源计算与模拟
·温室气体的控制与利用
·油气田开发技术
·资源高效与循环利用
·食品生物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系
·生物力学和生物复杂性
·细胞与分子生物工程
·医疗器械
·数学与计算生物医学
·生物医学图像与信息处理
·生物医用材料
·生物功能分子与系统工程
·生物界面和功能材料
·生物医学建模与仿真
·细胞力学与微纳米技术
·生物信息学
·医学信号和图像技术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纳米材料与器件
·生物材料与器械-LBMD
·环境与能源材料
·智能、光电材料
·材料计算与模拟
·材料表征与测试
·磁电复合材料
·纳米力学、纳米电子、生物医学工程和数码人
工业工程与管理系
·药物信息与工程研究
·工业工程与科技管理
·质量控制和可靠性分析
·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
航空航天工程系
·新型飞行器设计
·航空航天通信和控制
·航空航天材料与结构
·内外流空气动力学
·航空航天推进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现代工业技术愈加处于关键地位。北京大学原有的学科设置偏向文、理、 医等学科,在基础学科教学、科研实力占据国内首屈一指地位的同时,面向现代工业技术的工程学科未得到充分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国家需求、经济建设相结合,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工业兴国战略,帮助北京大学基础学科研究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为祖国的建设服务,就成了摆在北京大学面前的一项重要使命;另一方面,北京大学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未来尖端新技术的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占有一席之地,学科完备十分重要。这些需求,就要求北京大学大力发展工程学科。
北京大学在人文、社会、理学、医学等诸方面都有极深厚的实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工学院,既可以加强北大的工科文化,又能切实促进国家高科技、新技术的发展,为营造创新型社会做出贡献。
北京大学在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应用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等方面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从学院的条件和国家发展形势来看,北京大学有条件组建起点较高的新的工学院的模式,使之成为完备的研究型大学。2005年2月,北京大学校长办公会议决定利用自身强大的理科、医科以及人文科学的综合学科优势,重新创建工学院。
北京大学工学院的建立从一开始就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工学院看齐,跳出现行的办学体制之外进行设计,本着建立世界一流大学这个总目标,从教员队伍、学院结构、管理体制、课程设置等方面直接引进国际一流大学工学院的成功经验,希望在十年内建成同国际接轨的世界一流的工学院。
北京大学工学院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正在面向全世界招聘顶尖人才。计划在未来5至10年内,北京大学工学院将拥有150名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授。
在硬件设施方面,学校将为工学院新建两栋教学和办公楼,总面积达40000平方米。
在管理模式上将与国际接轨,工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在学校统一规划和授权下,享有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和学术管理权。工学院也将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力争达到教学、科研、应用一体化。
未来的北京大学工学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热忱地欢迎你的到来。用你的智慧和才干,来共同推动工学院的发展,让北大能为你而骄傲!
北京大学工学院目前有教师8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5人,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新世纪人才10人,创新研究群体1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名,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4名,千人计划13名;北京市优秀教师4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名。他们均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工学院教师具有数理背景强、理工结合的特点,学风严谨、勤恳敬业,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素养。
工学院大楼
每年均有多名中青年教师获得各种教学奖励,如周培源力学奖、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王阳元杨芙清院士奖、优秀青年教师奖、正大奖教金、安泰奖教金等等。在2000年~2005年期间,还有3名教师被评为北京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从2008年起,工学院还和世界顶尖的工学院---美国The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联合培养研究生。
从2009年起,北京大学、美国埃默里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学院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共同携手打造出全新的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博士。有意申请的学生可选择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美国亚特兰的佐治亚理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或埃默里大学任意一所学校为主校区。学生将有一个主校区的导师和一个来自第二校区的合作导师。学生就读期间的多数课程和研究工作将在主校区完成,但有至少一年的时间要在第二校区渡过,包括选修课程并在合作导师的实验室中从事科研工作。多数课程将采取英语教学,同时学生需要按三所院校的共同要求完成唯一的毕业论文。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进展的学生将获得项目的资助。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力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力学
·国家重点学科: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能源与资源工程 (所属领域:新能源)
·本科专业:理论与应用力学、工程结构分析、能源与资源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筹)、工业设计(筹)、工程管理(筹)、海洋工程与技术(筹)
·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力学、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博士点11个: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工程力学、力学系统与控制、生物力学与生物医学、能源与资源工程、先进材料与力学、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航空航天工程
·硕士点12个:生物医学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工程力学、力学系统与控制、生物力学与生物医学、能源动力与资源工程、先进材料与力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航空航天工程
·专业硕士2个:工程硕士(国际药物工程管理硕士项目)、工程管理硕士(能源与资源工程管理方向、工业工程管理方向)
“生物医学工程博士”项目: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埃默里大学联合推出的培养博士项目,从2009年开始实施。
“生物医学工程博士”、“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项目:北京大学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2010年4月27日在京正式签署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的协议。这是中美两国大学首次联合培养博士。该项目下的博士生毕业后,学位证书由北京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学院共同颁发。联合培养的专业包括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联合博士项目共设立两个校区,分别为:北京校区(北京大学)和亚特兰大校区(佐治亚理工学院)。每学年,两校区各招收联合博士生20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0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10名)。联合博士项目学制为5年,学生在其主校区完成大部分课程及科研工作;同时,必须在第二校区完成至少一年的科研工作(通常在入学第三年)。所有联合博士生在北京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同时注册。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好的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多元化的校园,最适合人才的成长。北京大学工学院在教育方面秉承北京大学厚基础的特色,重视数理化以及力学和计算机的基础教育。我们的培养理念是:
·坚实的理论基础·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热爱祖国、忠于事业·综合素质强、全面发展
北大工学院学生在“挑战杯”上
北京大学工学院从2006年起招收工学类的本科生。学生入学后前三学期不分专业,第四学期可在学院的本科专业中选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的特长后,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工学院的学生不仅可以在学院内自主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还有机会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为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我院鼓励中、高年级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受导师的直接指导。学院非常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我院学生在学校每年一次的挑战杯科技竞赛中已连续第七年进入团体前三名。我院还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教授、学者以及大公司的成功人士前来举办讲座。
北京大学是全国中学生心目中的圣殿。每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文理科前十名的学生中有70%报考北大,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赛金牌得主中的大部分也被保送进入北大学习。在北大工学院学习,就是与国内最优秀的学生同窗,共渡美好的大学时光,共建难忘的同学情谊。
2011年5月29日下午,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决赛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圆满落幕。由北京大学工学院学生刘玄、未志杰、李想、张永宾、吴天昊组成的Polyman代表队夺得大赛一等奖,由刘广宇、陈志杰、王启晨、虞渊、章生冬组成的团队获得优秀奖,龚斌老师荣获优秀指导老师奖。大赛历时近两个月,涉及石油工程类专业研究的各个领域,组委会向参赛小组提供某油田区块的基础数据,要求完成包括油藏工程、钻井完井工程、采油工程和地面工程等部分的整套或其中某一部分的设计方案。我院参赛选手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从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本次大赛共有来自全国16所高校的421组队伍报名,209组队伍提交有效报告,经过来自15所高校92名专家的三轮初审和现场答辩,共产生特等奖1组、一等奖4组、二等奖6组、三等奖9组、优秀奖60组、成功参赛奖129组、优秀指导教师20名、优秀组织奖5个。北大工学院目前有六个本科专业: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工程结构分析专业、能源与资源工程专业、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理学位):
前三学期学习基础课,此后按“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动力学与控制)”、“计算力学”等专门化方向分流培养并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后既可继续在这些专门化方向攻读研究生,也可从事各工程科学、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新技术开发工作和教学工作。
工程结构分析专业(工学位):
不仅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力学、实验及计算机的基础培养,而且着重培养学生有关结构工程的分析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使他们成为以应用与发展计算机技术进行结构设计与分析为专长的人才,毕业后既可以继续读研究。
能源与资源工程专业(工学位):
前三学期学习基础课,此后根据学生意愿,分到“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油气工程技术”、“水资源”、“资源勘探”等专门化方向分流培养并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后既可继续在这些专门化方向攻读研究生,也可从事可再生能源技术、水资源、能源勘探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新技术开发和教学工作。
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工学位):
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的定位为:“理科基础、工科取向”。从一年级的基础课起,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就要受到高于工科院校的严格的数学、物理、化学训练,在专业基础课阶段又分别受到严格的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基础理论训练。在专业知识培养方面,强调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而不局限于某个专业领域。依靠北京大学工学院原有的优势学科,在“气动与推进”、“结构与材料”、“控制与导航”三个方向开设一批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及科研需要在其中任选一组专业课程。毕业生可直接进入航空航天部门的科研院所和工程单位工作,也可在航空航天科学与技术、力学等相关专业继续深造。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学位):
该专业设立于2010年,培养学生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生物、医学等领域的跨学科训练,能够运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工程设计等手段解决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相关问题。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领域内继续深造,也可直接进入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的工程技术、产业或管理部门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位):
该专业设立于2010年,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科所需的基本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工程学理论知识,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专门化知识和实验技能。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领域继续深造,也可以从事相关专业的科研、教学和应用工作。
美好的前程 从工学院起步毕业生总况
保研情况工学院大多数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以2010届毕业生为例,61%在国内继续深造,25%赴境外或香港地区深造,14%直接就业。航空航天研究所
北京大学工学院有着宽松的科研环境,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湍流与复杂流体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中心、空气动力学实验室、智能控制实验室、现代力学测试分析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固体力学实验室、航空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实验室、冲击动力学实验室、高超声速静风洞实验室、石油与地热技术研究所、水资源研究中心、高等油藏模拟中心、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食品与生物资源工程研究所、计算机教学实验室、航空航天研究所、北京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药物信息与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系统与控制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工学院大运工程技术研究所等,为我院各系的科研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此外,工学院还与南京、包头等地合作建设北京大学工学院南京研究院、北京大学工学院包头研究院、北京大学工学院绍兴技术研究院等异地研究机构。
北京大学工学院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乔治亚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有经常的学术往来,与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有合作关系。每年都有许多海内外专家、学者来院进行学术交流,联合培养与指导学生;同时学院每年都派出部分教师赴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修、工作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每个学期,学院的学生们都有很多机会聆听国内外知名学者的精彩学术报告,与大师们面对面地进行学术交流。
北京大学工学院聚集了国内外众多的知名教授,在先进材料、能源与资源、生物信息、控制理论、湍流的物理机制、工程科学计算、大规模数值模拟、航空航天、工业工程等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及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水平,部分成果得到国际公认。
工学院从成立开始就从高起点出发,立足于尖端科技、交叉学科,着眼于未来工程科学和新技术的发展方向,面向国家迫切需要及关系国家中长远经济发展的科学与技术研发。因此,北大工学院的发展不片面追求规模,而是以培育核心创造能力为中心,有所为、有所不为,优中求精。同时,学院采用与国际接轨的院长负责制,实行“教授治学,民主治院”。
主要在职继续教育项目:
· 北京大学《卓越管理与创新经营EMBA高级研修班》
· 北京大学《华商CEO创新经营》研修班
· 北京大学《新城镇*新思维--城市经营与管理》高级研修班
· 北京大学《智慧城市与商界领袖》高级研修班
· 北京大学《首席产业投资人(LP)与科技创新》进修项目
自成立以来,工学院先后与维也纳技术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工学院、哥伦比亚工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康奈尔大学、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洛桑)、瑞典皇家工程院、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天主教大学、美国GIT/Emory大学、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技术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泰国朱拉隆宫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日本山形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同时,工学院还与美国Apple公司、空中客车(Airbus)、斯伦贝谢公司(Schlumberger)、Axcelis Technologies、Schlumberger技术(北京)公司、斯伦贝谢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进行了合作。
军训
在国内,北京大学工学院绍兴技术研究院、无锡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B-Park)北大工学院精密医疗仪器研发中心、北京大学工学院与天津钢铁有限公司共建“过程节能与资源再利用”联合研发基地、北京大学——山西新能源新工业产业化中心等产、学、研基地已经建成或投入使用。北京大学工学院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双方同意筹建总环部和北大工学院联合实验室;合作重点在动力学和空间碎片这两个领域中开展,空间碎片专题由龚自正教授(总环部)和刘凯欣教授(北大)负责组织,动力学专题由樊世超副主任(总环部)和陈璞教授(北大)负责组织;针对动力学和空间碎片这两个专题共同申请国家的项目;根据总环部提出在动力学和碎片方向急需解决的问题,确定开展研究的具体课题,共同进行研究。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空间飞行器总装、空间环境和力学环境以及可靠性试验、空间飞行器环境模拟设备和环境试验方法研究、空间飞行器用电子元器件质量保证以及小型总装测试的专业性机构。拥有国内最大最先进的大型空间环境模拟设备及系列配套的中小型热真空容器,无油超真空设备,还有系列电动振动台和液压振动台,声学试验设备,爆炸分离试验装置,小型、中型和大型离心机,冲击试验台。为各类卫星零部件和整星进行振动、噪声、模态等动力学试验。能为各类卫星进行整星热控制和热真空试验。是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空间技术研制生产中心。
北大工学院还成立了北大清洁能源研究院,先后组织了中美生物能源与生物技术研讨会、中美碳捕集与封存国际研讨会等国际会议,力争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突破。
2010年7月3日,大运集团向北京大学捐赠仪式暨北京大学工学院大运工程技术研究所签约揭牌仪式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新建立的大运工程技术研究所将紧密对接国家重大工程技术项目与大运投资有限公司需要,按照动态规划、分步骤实施的原则,逐步开展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的控制系统、动力系统、电池、新材料、元器件等领域先进技术的研究,并接受大运投资有限公司的委托进行相关的产业化技术的开中德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发。2011年5月,北大水中心与德国海德堡大学合作进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德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基于环境示踪剂和数值模拟耦合方法的华北平原地下水补给率研究”在北京平原区全面开展地下水取样工作。德国海德堡大学Werner Aeschbach-Hertig教授率领的科研队伍与北京大学水资源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组一起在北京平原区,对门头沟-丰台-大兴-通州沿线进行浅层、深层地下水采样工作。采集样品将通过室内分析测试14C、CFCs、SF6、惰性气体等环境示踪剂含量,判断北京地区地下水年龄的分布状况以及地下水补给过程,为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11年5月12日成功大学是位于南台湾的学术科研重镇,在工程领域、材料科学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特别是成大工程领域在世界排名第14位。在此之前一天,北京大学工学院与成功大学工学院已经签订了协议,商定将推进两所学院的师生交换与学术交流。
这些合作项目与基地建设为北京大学工学院的教师、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为科学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后盾。
北京大学设有多种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我院2001-2004年度有194名学生获得奖学金,264人获得奖励;2002-2006年度有122人获得助学金;2000-2005年度获得助学贷款的学生达104人。
该院设有专门的学生工作办公室,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和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组成,负责学生的管理、教育与服务等方面工作。自2004年起,我院还为本科生配备了导师,每个导师辅导8~9名学生。他们热情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组织安排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与国情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勤奋认真、团结向上的风气,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敬业精神。
美好前程
北京大学工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具有坚实的数学、力学、物理基础,具有一定的工程知识和实验的能力,更具有特色的是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原理和应用知识,受到编制程序、计算机绘图、数据处理等训练。因此,我们的毕业生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中,从提出科学简化模型到理论上解决问题或用数学方法算出结果,都表现出了敢于攻关,善于解决问题的优秀素质。我院约65%的本科毕业生经免试或考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其它毕业生进入国内外其他大学或研究机构、工业部门与高新技术领域从事与力学、工程科学和计算机应用等相关领域的工作或学习。
随着工学院的迅速发展与完善,我们相信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北大工学院毕业生的身影活跃在国内外的各行各业之中。坚实的数理基础、求实的学术风格、灵巧的动手能力、善于解决问题的优秀素质……这一切将为北大工学院的毕业生们造就令人瞩目的、美好的前程。
第一学年 不分专业
微积分(一)、微积分(二)、线性代数与几何、概率与数理统计、计算方法、普通物理学及实验、理论力学、普通化学、热动力学、现代工学通论
第二学年以后必修课
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材料力学、数学物理方法、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力学实验等
常微分方程、材料力学、工程数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弹性力学、结构力学及其矩阵方法、工程设计初步、力学实验等
世界能源与资源通论、普通地质、资源地理、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学、渗流物理、应用地球物理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数值模拟、微观经济学等
空气动力学、飞行器结构力学、航空航天概论、机械设计基础、电路与电子学、自动控制原理、工程热力学、飞行器总体设计、飞行器结构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航空航天工程专业限选课(至少21学分)、常微分方程、 工程数学、电磁学(普通物理)、近代物理(普通物理)、普通物理实验(B)(一)等
选修课 各专业均有
微机原理、固体力学进展、流体力学进展、工程材料概论、生物医学工程概论、系统工程概论、系统与控制引论、智能优化算法引论、生物固体力学、生物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粘性流体力学、塑性力学、振动理论、断裂力学、弹性板理论、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气体力学、传热传质引论、工业空气动力学、工程塑性力学、工程流变学、经典力学中的数学方法、现代数学引论、力学史、土力学与地基、专业英语、有限元法、计算几何、工程CAD、概率与统计、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图像处理、医学信号与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传感器、生物信息学算法导论、油气田开发、提高采收率、测井理论与解释、油田化学、地震解释、钻井工程、地面储运工程、石油地质、采油工艺、试井理论、石油仪器仪表、燃烧物理化学入门、燃烧技术、生态环境概论、大气空气动力学、环境污染化学、系统生态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水文水资源、地下水动力学、非饱和带水文学、污染物运移与治理等
北京大学的工科教育历史悠久,1910年3月即组织了工学院(当时称工科分科大学),下设土木、矿冶两个系(当时称门)。1916年以后,北大工学院经过停办、再建、扩大,到1952年已培养了近5000名学生;其后工学院的师生中陆续有23人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大工学院的机械、电机、土木、建筑四个系合并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的建制取消。
北京大学在早期历史上是学科齐全的,有文科、理科、农科、工科等各类学科。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基于当时中国工业力量薄弱、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匮乏之现状,北京大学依托当时理学院之雄厚基础,正式挂牌工学院。当时北大工学院人才济济,名家云集:院长为马大猷先生,教授如钱伟长,钟士模,孟昭英,唐统一,董树屏,兼课教授如江泽涵、王寿仁、刘开祥、赵广增、钱三强,新聘教授如傅鹰、缪仲华、王俊奎、陈国符、王之轩等,均为饱学之士。
马大猷院士
1938年,北京大学工学院在京恢复招生,建筑工学系主任为土木工程师朱兆雪,沈理源、钟森、赵冬日等继续出任教职。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为北京临时大学工学院,1946年由北洋大学接办,改称北洋大学北平部,1947年改回北京大学工学院。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北大工学院机、电、土、建4系合并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建制撤销,北京大学成为以文科、理科基础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在长期的工科教育历史中,北大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五千余名工程技术骨干,当时的助教如高景德、黄宏嘉、邓稼先、朱光亚等,后来均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合并前的数学力学系/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周培源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其前身是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于1952年院系调整时建立。建立之初,为满足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就设立了力学专业。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力学专业。力学教研室于1953年成立,由周培源出任教研室主任。力学专业设立之初,基本参照苏联莫斯科大学模式。十分注重数学基础,这一点长期影响着力学专业乃至后来力学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成为北京大学力学系的优秀传统之一,保留至今。五十年代,百废俱兴,力学专业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1955年,周光炯,王仁先后自美国回国来数学力学系工作,钱学森、郭永怀两位著名力学家,回国不久,也在数学力学系兼职教授,开设课程,对力学系的教学科研工作给了极大的帮助。陆士嘉、钱伟长、胡海昌、吴林襄等著名学者也都给力学专业兼过课。力学专业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急需的力学专业人才,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58年,在数学力学系建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低速风洞,为第一批国产歼击机的研制试飞立下汗马功劳。这台风洞四十多年来一直正常运转,今天仍然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着作用。
十年动乱给力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冲击。1969年,力学专业迁往陕西汉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但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武际可等仍完成了“旋转壳的理论分析及其在大型冷却塔等方面的应用”项目,填补了国内的一项空白。大型冷却塔有限元分析程序在八十年代初为电力部门逐渐接受,迄今全国有四五百座大型冷却塔用此程序设计,约占全国火力发电的一半以上,无一发生事故。
1979年,力学专业迁回本部。不久,北京大学力学系正式成立。周光炯任系主任,朱照宣、武际可、刘必佐任副系主任。1983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1987年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1983年建立了湍流研究室和环境流体研究室;1984年建立了工程科学教研室和测试分析室;1985年建立了计算力学与应用数学教研室,很快建立了一定的规模。1985年与技术物理、地理系部分教师组成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1986年又与地球物理、无线电、物理诸系合作成立了北京大学非线性科学中心。这十几年,力学系教学科研工作欣欣向荣,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92年统计资料:专著44部,译著30部,论文1500余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力学系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1994年力学系更名为力学与自动控制系,在高年级课程中加入了控制论方面的内容;1996年,再次更名为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并分别招收力学专业和工程专业本科学生。这一切,都体现了力学系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科研方向,使其一方面紧跟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新思路。新一代的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他们不断给力学系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活力。
北京大学工学院大楼位于北京大学燕东园区,与北大物理学院相邻。
北京大学工学院大楼规划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7亿元人民币,拟于2008年竣工。建筑内容包括:行政办公室、教研人员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图书室、报告厅、机房、库房等。它的建成将彻底改善学院的科研基地分散、招生规模受限等不利局面,促进北大工科长期健康扎实的发展,是将北大工学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工学院的有利保障。
北京大学工科教育和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在北大早期历史上就设有工科专业;1946年(原)北大工学院挂牌成立;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大工科并入其他高校,工学院撤销建制。在此期间,北京大学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五千余名工程技术骨干。我国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如: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等,都曾毕业或任教于(原)北京大学工学院。他们为新中国工业学科和工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现代工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愈加处于关键地位。2005年,北京大学依托自身强大的理科、医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优势,重新创建工学院。新成立的北大工学院突破传统工学院的学科布局,重点发展面向未来尖端新技术的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学院下设六个系:力学与空天技术系、能源与资源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材料与纳米技术系、航空航天工程系、工业工程与管理系。
北大工学院现拥有1个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博士点(其中3个为教育部重点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硕士点2个、联合博士生项目2个。学院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工学院在教员队伍、学院结构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聚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他们大多具有数理背景强、理工结合的特点,在先进材料、能源与资源、生物信息、控制理论、湍流的物理机制、工程科学计算、大规模数值模拟、航空航天、管理科学等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及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他们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水平,部分成果得到国际公认。
面向未来,北京大学工学院将借助北大雄厚的研究基础和综合学科优势,加强跨学科研究,着眼于朝阳工业和国家重大项目,注重与产业的联系,以工程科学为主,建立工程研究的思想库,致力于把北大工学院建设成为国家工程研究和教育的基地、世界水平的工学教育中心、未来工程技术的研发中心、未来工程领导人和企业家的教育培训中心,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科技驱动力,力争在十年内与国际接轨,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